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怒江特产/人文推荐

怒江定制旅游:聆听大峡谷里的非遗民歌 走进歌声里的怒江

怒江,地处中国西南
在这片隐匿于世外的“仙境”中
孕育了数不清的奇迹
和惊艳世人的非遗文化
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存
在怒江的壮丽山水中

造就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和艺术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悠悠歌声跟随怒江定制旅游小编
在音乐的洗涤与舞蹈的沐浴中
走进怒江人民的过往与将来

尽情感受怒江民歌的非遗魅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主要生活在云南怒江流域
傈僳族人以能歌善舞、能弹善吹著称
他们十分喜爱自己的民歌

有“盐不能不吃,歌不能不唱”之说

傈僳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承载了傈僳族大量民族文化信息

是傈僳族的珍贵智慧与精神财富

傈僳族民歌曲调、歌唱形式多样
音乐富有个性特点且种类繁多
可以用”三大调”来囊括

即木刮、摆时和优叶

每种曲调演唱的场合不同
木刮通常在较为严肃隆重的场合演唱
内容哲理深厚、曲调悠扬古朴
是傈僳民歌的瑰宝
摆时是傈僳族男女社会交往时的
对歌活动
所唱内容包含
民间传说、生产生活、情感抒发等
在傈僳族人生活中
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优叶是傈僳族青年男女
传递爱意的民歌
优叶曲调抒情优美、委婉悦耳

深受傈僳族男女青年喜爱

2006年
“傈僳族民歌”被国务院列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独龙族民歌
独龙江乡被誉为“西南最后的秘境”
是我国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区
这里孕育了独龙族特有的文化
极具民族特色的卡雀哇节
源远流长的独龙族语言

和古老的独龙族民歌

独龙族是个喜歌乐舞的民族
独龙族民歌演唱方式众多
有独唱、对唱、合唱等
可清唱,也可用乐器伴奏演唱

乐器大多使用芒锣

独龙族民歌曲调紧凑优美
节奏自由,情感热烈
具有珍贵的人文及音乐艺术价值
是独龙族人日常生活中
抒发情感和表达心情的窗口
每至逢年过节、欢庆丰收的重要场合

独龙族人都会载歌载舞、唱歌对调

独龙族民歌根据内容来分
有叙事歌、劳动歌、习俗歌等
叙事歌主要唱
天地由来、人类起源等
众多独龙族信仰的故事
劳动歌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表达了独龙族人
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习俗歌则用于

婚事、走亲访友等传统活动中

2021年
“独龙族民歌”被国务院列为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怒族民歌“哦得得”
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
怒族人民能歌善舞
无论是耄耋老人
还是妇孺稚童

几乎都是唱跳的一把好手

在怒族众多民歌中
“哦得得”占据了重要地位
作为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
怒族传统音乐
“哦得得”主要流传于
福贡县匹河怒族乡
是保留得较为完整的

怒族民间歌曲

“哦得得”是怒族人的一种语气助词
有“慢慢唱”的意思
如今已演化成为曲牌名
常用于歌曲的开头或结尾
反映了怒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深受怒族群众的喜爱

相传在很久以前
有一对青年男女相恋多年
可双方父母却十分反对
两人反抗无效后私奔
从此过上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哦得得”就是他俩为了
传达爱意而编创的情歌
从此
民歌“哦得得”成了怒族男女谈情说爱

表达爱意与思念时演唱的情歌

民歌“哦得得”种类繁多
演唱内容基本都是即兴发挥
口语化较强,通俗易懂
可随时随地演唱
一般用四弦“达比亚”和口弦“几味”伴奏
较为随性,可边唱边舞

也可只唱不舞

2006年
“怒族民歌哦得得”成功申报为
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民歌开益
拉玛人又称“那玛人”,属白族支系
主要分布于怒江兰坪各乡镇中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
中创造了许多文化和艺术

民歌“开益”就是其中一项

民歌“开益”是白族拉玛人诗歌、歌谣的总称
“开益”的音乐表现方式各不相同
主要分为九调十二式
演唱内容范围广阔
囊括了族史、伦理道德、祈福祷告等
唱词精练、严谨、押韵

是白族拉玛人最响亮的文化名片之一

“开益”主要以演唱为主
伴舞部分则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演唱形式分为独唱、合唱、对唱等
根据唱腔和发声不同
可分为三大类
分别是“答开益”“算开益”“容开益”
“答开益”曲调高亢悠扬
“算开益”为耍歌,曲调平缓

“容开益”为吟声,富于感情色彩

“开益”是白族拉玛人
促进家庭和谐、增进情感交流
维系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
民族文化
演唱内容几乎包含了
他们的整个生活
是当地人与人之间联系沟通的
重要形式
亦是在大浪淘沙中保留下来的

一颗璀璨明珠

2009年
“民歌开益”被列为

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仲夏之际,品不完秘境风光
歌声悠扬,唱不尽怒江美景
趁时光正好,微风不燥
不如跟随这些怒江非遗民歌
走进歌声里的怒江

聆听大峡谷里的天籁之音

来源:转载自微游怒江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