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拓展承接新闻

怒江普米族传统乐器“四弦琴”

怒江普米族传统乐器“四弦琴”

小编为您提供怒江旅游,怒江会展,怒江拓展,怒江活动,怒江住宿,怒江美食等各种资讯。

普米族传统乐器“四弦琴”又被称为“羊头琴”,普米语称为“比柏”。四弦琴演奏早期仅局限于传统舞蹈《搓蹉》伴奏,现以演奏者的弹奏技艺任意演奏不受限制。四弦舞乐流传于兰坪县境内的普米族聚居区。“四弦”制作:四弦琴制作时长约一周,由琴杆、琴头、琴耳、琴弦、琴马、琴枕、琴箱(共鸣箱)组成,琴身多用核桃木、西南桦木、香樟木等制作;琴头大多雕刻为羊头型;琴弦用风干后的羊小肠加工而成,现已改用金属弦线,琴箱普遍为圆型或六角型,制作材料多为羊皮。“四弦”音色悦耳柔和、定弦多样、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和音丰富,节奏富于变化。

四弦舞乐是普米族在田间地头、传统节庆、社交娱乐、传情达意时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深受普米族群众的喜爱。2006年“普米族四弦舞乐”被公布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期奔”是一种流行于傈僳族民间的古老乐器,分为大、小两种。“期奔”弹奏如同说话,音色浑厚,富有张力,催人亢奋,可传情达意。“期奔”可以独奏、合奏、伴唱和伴舞,也可以与傈僳族传统乐器口弦和笛哩图搭配。演奏时可两个或三个声部同时进行,其中以一个声部为主旋律,其他声部为和音。
“期奔”由琴头、琴杆、琴箱、琴耳、琴枕、琴马、琴弦组成。“期奔”制作选材颇有讲究,为了防止木材被虫蛀,选材一般在8、9月为最佳,多用漆树、红松、刺头菜树等木材制作,“期奔”保存不宜暴晒、潮湿和干燥。
“期奔”与傈僳族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相互依存,它不仅富于传统舞乐极强的表现力,还是人们了解傈僳族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口头文学、传统舞蹈和音乐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傈僳族人民团结有爱,增进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口弦乐”是傈僳族、怒族和普米族女性传情达意的一种乐器,吹奏时能借音传话,让人心领神会弹奏者的心意。2013年“口弦乐”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口弦”傈僳语统称“玛果”,怒语统称“几味”,一般选用冬季生长于向阳山坡单枝分杈的青竹,截取向阳部分将其晾干后制成。口弦制作精巧、携带方便,虽然吹奏音量小,却悦耳动听,令人心情愉悦。口弦分单片弦和三片弦。傈僳语将单片弦称为“玛果巴底”,三片弦称为“除除”,三片弦分高音区“腮掰”、中音区“呆呆”和低音区。高音清脆, 中音柔和,低音浑厚。
传说口弦是模仿人的舌头,用竹片做出代替人说话的乐器。口弦在古代文献中叫“口琴”,明代《南诏野史》云:“男吹芦笙,女弹口琴,唱和相悦”。口弦音虽小,但由于音调近似说话的语气,表现力非常丰富,能倾诉人们的知心话。口弦长期以来一直流传在傈僳族中,并由此产生了傈僳族的口弦舞。
“达比亚”是怒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乐器,形似琵琶,呈椭圆形或三角形,张四条琴弦,音色清脆明亮,有丰富的表现力。青年男女谈恋爱,不是用语言来交谈,而是靠“达比亚”和“口弦”两种怒族乐器来“弹”。男青年多用“达比亚”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女青年则用“口弦”作答,他们都能够从对方的曲调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义。
怒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劳动、上山狩猎,还是外出远游、探亲访友,都要随身携带达比亚。在怒族人民的婚嫁喜庆和风俗节日里,达比亚是不可缺少的乐器。“笛哩图”为傈僳语叫法,汉语叫作竖笛。笛身细而短小。有五个音,四孔在前,一孔在后,为五声调式。音量较小,音色柔和优美,动听,但音域不广,是男女抒情的主要乐器。多为女子所喜爱。

“笛哩图”音色、表现力极具民族性和地域性,且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使用上更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是当地少数民族表达情感、社交往来的重要乐器。

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087号